- 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0:49 点击次数:126
孟加拉国,摄影师眼中精彩纷呈,联合国却为此忧心忡忡。达卡街头,公交车拥挤不堪,售票员险象环生地扒着车门叫卖,交通堵塞令人抓狂。人们争先恐后挤上火车,这景象在全球社交媒体疯传,许多人误以为是印度,其实地处孟加拉国。
孟加拉国,今日一探究竟,看看它有多么令人难以置信。
孟加拉国地处恒河三角洲,本是风水宝地,无奈自然灾害频发,加上人为因素,沦为南亚的“泄洪池”。每年约三分之一国土被洪水淹没,雨季来临,洪水滔滔不绝。
恒河、雅鲁藏布江和梅格纳河交汇,水资源丰沛,同时也是南亚季风洪水主要泄洪之处。这片土地,河流的馈赠与洪水的威胁并存。
孟加拉国1971年12月16日新生的喜悦还没褪去,联合国贺电刚送达,大灾难就紧随而来。1972年,持续数月的大洪水淹没了达卡,周边地区也遭受重创,三百万人无家可归,农业损失惨重,接近两成。
七四年那场大洪水,全国四成以上的土地泡在水里,四万人没了性命。几年后,悲剧重演,二〇〇四年洪水肆虐,一千二百万个家园被毁,粮食歉收三成。
印度洪灾常发,低洼地势和季风气候是原因之一,但上游水利工程建设也难辞其咎。法拉卡坝建成于1975年,耗资巨大,旨在控制恒河水量,发展北部农业灌溉。
孟加拉国受大坝影响,左右为难。雨季,大坝泄洪,洪水淹没孟加拉国;枯水期,水位下降,农业灌溉困难重重。
大坝建成后,孟加拉国用水量明显减少:1960年恒河流域年均用水量达1200亿立方米,如今已降至800亿立方米,减少幅度三分之一。
孟加拉国洪涝灾情加重,强度上升了15%,旱灾范围也扩大了20%。无奈之下,他们尝试与印度协商,甚至向联合国求助。然而,印度以粮食安全为由,拒绝让步。
孟加拉国交通,尤其达卡,名副其实的魔幻现实。达卡每平方公里塞进四万五千人,城市中心像个巨型蚁穴,车水马龙的主干道更是人车混杂的热闹景象。
老旧公交车,售票员倚着车门,一手紧握扶手,另一手有节奏地敲击车门,发出清脆的声响,通知司机停车,也招呼乘客上车。
长期交通混乱导致这种行为出现,司机只能凭售票员眼神和耳语调度,缺乏统一公交站台所致。
达卡2018年公交系统瘫痪,暴露出交通的薄弱环节。想象一下,一条主要街道,每天五千多辆破旧不堪的公交车拥挤不堪,很多车都老旧失修。堵车严重,平均每天堵三个多小时,一年下来,白白浪费将近两个月的工作时间。
孟加拉国交通,扒火车让人印象深刻。无数穆斯林信徒朝圣节涌向首都,火车站挤满了人,景象堪比春运,甚至比电影更震撼。朝圣节过后,火车站的景象,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灾难片。
火车空间爆满,人挤在车厢连接处、车门边、甚至车顶。乘客们抓住把手,双脚悬空,车顶上的人们笑着挥手,像是参加某种特别的挑战。
火车顶上,2013年的网格线无奈地划分着空间,那是为了防止乘客坠落。那年回家的人,至少五千人顶着烈日,完成了他们的旅程。
达卡火车站每天旅客超过十万,这是2022年的数据。火车里人挤人,连门窗都装不下,车顶上挤满了三轮车夫和穿着纱丽的妇女。
孟加拉国的交通,景象奇特,仿佛一种别样的生存哲学,看似热闹非凡,实则隐藏着无奈:许多人扒火车并非一时兴起,而是生活所迫,每天都在上演。
世界对这景象感到震惊,国家管理也暴露出不足。印度交通环境虽差,却有章可循。
达卡东北的卡莱村,曾经是全球最大的肾脏出口地,如今只剩沉痛。火车上的狂欢或许还带着点魔幻色彩,卡莱村的现实则冰冷残酷。
不足千人的小山村,十年间两百多人卖肾换钱,家家户户几乎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。这伤疤,记录着贫困的无奈,也刻着生活的艰辛。
2009年旱灾重创村庄,稻田歉收四成,村民负债累累。拉赫曼走投无路,在黑市以一万五千塔卡卖掉了肾脏,成为第一个卖肾的村民。
他只拿到七千五百塔卡,中介抽走了五成。这条“卖肾求生”的路子越走越宽,有人干脆开了“肾脏中介公司”,从中牟利。
卖肾没能让村民生活好转,恶劣的卫生条件和脆弱的医疗体系反倒让他们雪上加霜,日子更艰难了。
当地警方二〇一一年捣毁一个跨国肾脏交易网络,五十多起案件浮出水面,甚至包括六岁儿童被绑架强摘肾脏的惨剧。贪腐和黑市利益盘根错节,政府虽加大打击,问题依旧顽固存在。
孟加拉国孕育了泰戈尔,他的诗歌歌颂着美丽的自然。可现实中,孟加拉国的社会景象与诗歌描绘的景象截然不同,这两种图景构成强烈的反差。
街头艺人靠微薄收入维持生计,孩子们在贫民窟长大,没有受教育的机会。全国流浪儿童超过三百二十万,数据显示他们每天要走十二公里寻找食物。
孩子们眼中,泰戈尔诗句只是书页上的花纹,他们真实的生活,是贫困与饥饿的挣扎求生,文化的光芒被社会阴暗面遮蔽了。
孟加拉国,现实与魔幻交错,洪水肆虐,交通瘫痪,贫困蔓延,场景触目惊心。
孟加拉国,一个神秘的国度,正走向世界舞台。2020年,它开启新的篇章。
